2025年3月19日10:00-12:00,“未来哲学讲坛·数字与人文系列”第一讲在浙江大学未来哲学研究院举行。讲座由威斯尼斯ww8888棋牌与浙江大学未来哲学研究院主办,受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钟子逸基金支持。讲座题目为“数字时代的人论——历史纵深与当前挑战”,主讲人是华中科技大学威斯尼斯ww8888棋牌洪亮教授。
讲座主持人为威斯尼斯ww8888棋牌的王宏健老师。王老师介绍了洪亮教授的履历和研究背景。
洪亮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主编的丛书“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汉译系列”,该丛书包括五部译著,由托马斯·福克斯(Thomas Fuchs)等一系列著名学者撰写,囊括大脑、人类增强、超人类主义、赛博格等前沿话题。
洪亮教授首先通过界定何谓“数字时代”与“人论”开始自己的讲座。在数字时代,人类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大语言模型带来的压力让人类卓绝的智力受到质疑;会聚技术似乎又能够乐观地增强人类的各项能力;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则带来了人类可能灭绝的悲观图景。面对这些问题,曾经的人文科学显得无用和多余。洪亮教授认为,是时候从方法论上反思数字时代的人文科学应当如何自处,如何改变的问题了。人文科学的方法论困境在于:既要紧跟技术热点,又要坚持做基础性的思考。因此,洪亮教授从“人论”入手来反思这个方法论问题。
人论(Anthropology)一般被译为“人类学”。人类学一般被认为包含三个分支:考古、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这些都属于经验层面的描述性研究。洪亮教授认为,为了与科学式的人的研究保持平衡,还应当在描述性层面之外,加强关于人的规范性研究,即回答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据此,洪亮教授将“Anthropology”译为“人论”,以区别于经验性的人类学研究。
洪亮教授检视了西方历史上几种重要的人论,如米兰多拉的皮科所著《论人的尊严》中人居于神和动物之间的说法,康德《实用人类学》中分别从自然与自由两个方面来看待人的说法,等等。这些说法都透露出一个倾向,即同时兼顾描述性层面和规范性层面来看待人之本性。
此后,洪亮教授又考察了几项数字技术,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和会聚技术,关于人的看法。这些看法同样更看重关于人的描述性层面,洪亮教授称之为“human being”,而轻视了关于人的规范性层面,洪亮教授称之为“being human”。“数字时代的人论”正是要针对这一状况,重新提出规范性的问题,以取得这两方面的平衡。
在此视角下,洪亮教授分别讨论了数字时代的几项关键的人论议题:人类增强、超人类主义、赛博格、后人类主义和人类世。洪亮教授认为,人类增强和超人类主义更多涉及关于人的描述性层面,而赛博格、后人类主义和人类世则更多关涉人的规范性方面。
最后,洪亮教授提出了数字时代的人论所面对的其他更高阶的挑战。数字时代的人论不仅涉及哲学内部诸多二级学科之间的统合问题,而且涉及作为一级学科的哲学与其他一级学科的交通、对话的问题。我们也并不是要凭空建立数字时代的人论,而是要基于近代以来涉及“人之为人”的思想传统而重新调整、建构当前时代关于人的看法。在传统提供的关于人的道德承诺,如自由、平等的基础上,思考数字时代的生存处境将会带来何种全新的道德承诺的问题。
在洪亮教授的讲座之后,讲座听众与洪亮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撰稿人: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