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晚,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主办的“科哲华建电力论坛”第6期成功举行。武汉大学威斯尼斯ww8888棋牌的苏德超教授做了题为“替选可能、道德责任与未来优化——以丹尼尔·丹尼特的哲学思想为核心”的报告,讲座由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恒威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校内外超过60余位师生的积极参与。
苏德超教授以“如果一切都被决定好了,我们是否还能自由选择?”这一哲学史上的经典问题为切入点,围绕当代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的思想展开深入探讨。通过逻辑缜密的思辨,苏教授将道德责任从“形而上学的战场”拉回到“未来优化的实践”层面。
讲座伊始,苏教授以“法兰克福案例”为引:当琼斯的大脑被植入芯片,确保其只能投票给特定候选人时,直觉仍认为他需为结果负责。这一反例直击传统道德责任理论的软肋——对“替选可能”(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AP)的执着。苏教授指出,追问“能否重选”如同要求彩票开奖后修改号码,本质上是对“时间不可逆性”的忽视。丹尼特的“两种彩票论证”进一颠覆了传统逻辑:即开型彩票(结果即时揭晓)与后开型彩票(结果延迟揭晓)的公平性争议,揭示了“机会”的本质差异。
苏教授借此阐明,在决定论环境下,“机会”并非指向过去的“可重写性”,而是未来的“可优化性”。即便因果链封闭,人类仍能通过理性干预塑造更优结果。跳出哲学史的理论缠斗,苏教授将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以“自我学习的下棋程序”为例,程序通过迭代优化击败对手,而非追究过去的错误步骤。这种“工程师思维”在家庭矛盾中同样适用:兄弟争糖时,长辈的追责对象并非“谁先动手”,而是“谁更容易改变行为以阻止冲突重现”。科斯的“火车与亚麻案”则从经济学视角强化了这一逻辑:当伤害具有相互性,责任应归于能以更低成本改变结果的一方。
苏教授总结道,责任的本质是“以最小代价实现最优未来”,这一原则既适用于法律判决,也渗透于日常生活。面对“决定论是否扼杀自由”的终极诘问,苏教授借丹尼特理论给出颠覆性回答:自由在于“可控性”,而非“随机性”。即便世界被物理规律决定,人类仍能通过教育、制度等设计干预因果链,实现“有限却真实的自由”。量子力学的随机性虽打破经典决定论,但责任的核心始终是“未来能否因行动而改善”——与物理世界的本质属性无关。
在讨论互动环节,参会人员从心理学、社会伦理争议、技术伦理延伸及量子力学与自由意志等方面与苏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座尾声,李恒威教授总结指出,本次讲座打破传统哲学对“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学争论,将责任问题锚定于现实优化,为跨学科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与会者对丹尼尔·丹尼特哲学思想的理解,也为道德责任与未来优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启示。